交通開投軌道集團運營三公司鉗工特級技師
在很多小視頻平臺,有這樣一組關于重慶單軌列車“掉頭”的視頻受到許多網友的高度關注。
視頻中,單軌列車在抵達目的地后,利用更換軌道行駛的方法,采用原地折返的行駛,實現“掉頭”。
而這一波舉動,也被很多喜歡重慶單軌交通的網友直呼有趣。
這些年,隨著重慶軌道交通建設不斷加速,穿行于爛漫花海中的單軌列車被譽為“開往春天的列車,還有上天入地穿居民樓,乘客形容如坐過山車的“穿樓單軌列車”得到越來越多網友點贊和追捧。
張杰帶領工作室的學員們進行學習
但是這些網紅單軌列車如何掉頭和轉彎也是成為網友們的疑問?原來單軌列車掉頭和轉彎需要一關鍵設備——單軌道岔。單軌道岔,是引導單軌列車由一條線路轉向另一條線路的設備。列車只需要通過單軌道岔換道,就能行駛到另外一條軌道上,實現車頭變車尾,車尾變車頭,實現了單軌列車的掉頭和轉彎。
重慶交通開投軌道集團運營三公司有這樣一位鉗工特級技師——張杰,他同時也是張杰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重慶市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示范工作室帶頭人。
他是國內首批單軌道岔工到全國跨座式單軌道岔技術的領軍人才,18年來張杰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專注于單軌道岔的檢修維護和技術創新工作,牽頭編制了國內第一本關于單軌道岔的維護手冊,先后主持單軌道岔技改創新項目近30項,獲得國家專利8項,獲得國家級、市級榮譽10余項,其中3個項目獲得軌道集團職工技術小發明“一等獎”,節約采購資金兩千余萬元,為單軌的多項核心技術打上“中國造”的烙印。曾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重慶市首屆杰出英才獎、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重慶英才·技術技能領軍人才、巴渝特級技師、最美巴渝工匠等榮譽、重慶市國資系統優秀共產黨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第六屆黨代表。
從零開始摸索前行
他終于啃下第一塊硬骨頭
重慶是中國首個擁有跨坐式單軌系統的城市,且已建成世界上運營里程最長、運營車輛最多、客運量最大的跨坐式單軌交通系統,這其中,單軌道岔是跨座式單軌交通系統的三大關鍵技術之一,由于其沒有可替換應急設備,一旦故障就會造成停運,所以必須保障設備“零故障”。
張杰深知只有過硬的職業素質和業務能力,才能勝任單軌道岔這個關鍵環節不掉鏈子。
2004年,張杰進入軌道集團,2005年,軌道交通二號線通車。當初,由于重慶軌道交通二號線的建設還依賴國外技術,處處受制于人,于是張杰埋頭苦干誓要掌握單軌道岔核心技術,通過不斷提取維護工作中的重要數據來完善標準,終于與同事們一起編制了國內第一部關于單軌道岔的維護手冊,為單軌道岔維修提供標準化作業指導,從“外國專家認為”到“中國專家說”,張杰帶領團隊用扎扎實實的“苦”,換來沁透心扉的“甜”,參與編制了國內第一本單軌道岔維護規程,重慶也因此成為國內最早擁有跨座式單軌維修標準的城市。
工作中的張杰一絲不茍
他的精準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以耳朵辨析,通過聲音回響就能判斷軌道梁之間的螺絲是否有空隙或者松動;以眼為尺,僅靠目測便能判斷兩個接縫板之間的高差是否超過2毫米,煉就一雙精準的“毫米眼”;他以手度量,對道岔的上千個標準數據了如指掌。
身先士卒奮戰一線
他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一天凌晨2點多,維保人員發現道岔梁體的輔助墊片發生松動,因單軌道岔重量高達上百噸,維修難度很大,大家只有求助張杰。此時生病的女兒需要他,但棘手的難題也需要他,舍小家為大家,他還是那個“隨叫隨到”的張杰,沒有半點遲疑趕到現場,迅速制定維修方案,耐心處理技術問題。他像滿弦的陀螺與時間賽跑,直到首班列車如約啟程。
在國產道岔設備投運之初,故障頻發,一旦遇到突發情況,都必須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白天列車在這座山城平穩的穿樓過江,夜深人靜時張杰卻帶著他的團隊在軌道和列車中奔波著,經歷了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圖紙研究和搶修經歷,張杰逐漸掌握了道岔設備的特性、重點和難點,積累了豐富的維修經驗和技術掌握,使改造道岔設備缺陷的能力大大提升。
穩扎穩打、厚積薄發,張杰的人生也像眼前的單軌列車,一路飛馳。他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8年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后,他更是胸懷“國之大者”,利用業余時間多方征求意見,提出加強軌道交通設備統型和標準化等12項建議,為單軌產業更好地走出國門建言獻策。
攻堅克難敢擔當
講究奉獻也在詮釋責任
為了確保軌道交通的運營,他把設備維護檢修的難點、提質增效的關鍵點,作為技改創新的著力點和切入點,不斷推進設備技研的創新創效。
開展了“進口日立單軌道岔鎖定裝置技術改造”“單軌道岔設備遠程監測系統”“智能冷凝加熱除濕裝置”“跨座式單軌梁橋自動化檢修”“跨座式單軌縱向滑移大位移抗拉支座”等重點技研項目,使跨座式單軌國產化技術得到有效提升。
反復地推敲,張杰(右一)在工作室獲得了巨大的收獲
由于重慶軌道交通進口道岔鎖定裝置因摩擦片磨損,導致整個制動器不能正常工作。受限技術壁壘對進口設備只能采取整體更換的方式,采購價格高昂且周期長,改造任務十分艱巨。他帶領團隊一切從零開始,對鎖定裝置解體、檢測、研究,通過晝夜不斷連續進行了8個月100萬次耐久試驗,摩擦片改造成功。
后續他又帶領團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鎖定裝置整體國產化的研發工作,該項目設計研發至今歷時了3年多,期間進行各類試驗350多萬次,最終達到整機動作100萬次和6年壽命周期“零故障”的硬性標準。
單軌道岔采用的傳統繼電器控制方式,沒有運行過程監控和記錄等功能。他帶領團隊開展了觸摸屏監控系統研發工作,成功實現道岔過程監測,并具備完善的故障檢測、保護和預報警功能,同時具備直觀友好的HMI人機界面,直觀了解道岔的狀態和數據。
在此基本上又增加了遠程監控功能,在手機和電腦上實現24H對數據、不良狀態的分析和控制。為提升現有單軌道岔設備的自動化程度及智能化水平,目前他與團隊利用PLC控制方式開展單軌道岔智能冗余控制系統研發工作,這也是對目前道岔控制系統迭代演變,該系統將實現主備回路無縫轉換,有效降低設備故障率。
他在單軌道岔專業不斷攻堅克難的同時還深入開展跨座式單軌交通系統另一大關鍵技術——跨座式單軌梁橋系統的技改項目研究。他和團隊針對軌道梁橋的特點,開發研制適用于單軌交通的軌檢車及配套系統,有效提高設備設施檢修效率和檢修可靠度。
2012年,張杰因工作成績突出,成立市級技能專家工作室,2014年,成為國家級工作室。
車間和工作室的區別,是可以系統化地解決一些問題,張杰舉例,如果在車間,維修方面基本上是“見子打子”,出了問題解決問題。有了技能工作室,張杰就能把問題進行系統化,統一思考,前瞻解決。
依托技能大師工作室,張杰采取“一幫一、以老帶新、互學互助”“黨建+技能”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同時牽頭開發“大師課”和專用試題庫,并通過單軌道岔設備模擬實訓操作柜開展“傳絕技、練絕活”等技能比武,在單軌道岔專業掀起“比學趕超”濃厚氛圍。
休息的時候,他會整理維修筆記
為保證員工更好更快地提高技能、提升檢修水平,工作室為青年員工制定了周詳學習培訓計劃,利用班前、班后會及工余時間,讓青年員工系統學習維護、維修技能,強化應急演練;工作室成員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為青年員工傳授各種維護保養及應急搶險經驗。
由于軌道交通設施設備檢修工作大多在夜間進行,對人才培養有較大局限性。針對這種情況,支部組織技術人員設計安裝了一套全真模擬設備,供青年員工學習演練,以提高大家臨場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他通過“師帶徒”“結對子”“以點帶面”傳授技能,每年選擇20個基層職工進行培養,培養后再讓他們傳授經驗給各個工班骨干,層層傳遞至每一位員工,完成技能人才梯隊建設。5年來,工作室已培養技術骨干180多人,其中博士后1名、高級工程師3名、高級技師4名、工程師4名、技師20名、高級工約190名,組織培訓90多期,培訓學員1800人次。張杰牽頭開發的“大師課”頗受追捧,為提升培訓效果,他常常利用業余時間精心準備講稿,頂著烈日、抗著寒風,深入各基層班組講授專業知識、研討應急搶險措施,俯下身子將自己多年的知識和經驗傾囊相授,遇到一些關鍵點、難點常常一講就是幾個小時,直到學員們全部掌握。工作室培養的多名骨干學員在“巴渝工匠杯”職業技能大賽等行業大賽中摘金奪銀,為重慶軌道交通安全運營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除了企業內的人才培養,他還作為全國交通運輸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川渝職業技能培訓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還聯合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建立工作室工作站,通過實踐教學、專業建設、技能競賽、課程開發等方式,推動更優質的職業教育,為軌道交通行業發展儲備新生力量。
張杰告訴記者,尤其是近五年,工作室依托于交通開投集團和軌道集團的大力支持,2019年1月,運營三公司工務維保部道岔車間獲得重慶軌道集團“安全先進班組”。運營三公司工務維保部道岔車間道角工班連續4年獲得重慶軌道集團“先進班組”(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張杰勞模創新工作室于2020年12月被重慶市總工會授予設立“重慶市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示范工作室”。運營三公司單軌道岔黨支部2021年獲得重慶軌道集團“先進基層黨組織”。運營三公司單軌道岔黨支部2021年獲得重慶軌道集團“黨建示范點”。
如今的張杰,已不僅僅是一名專業技能人才,更是產業工人的代表,他為職工群眾發聲、為交通行業發聲、為城市發展發聲,在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他用勤學苦練、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攻堅克難詮釋了一名軌道人的職責與擔當。